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全球观天下!“十黑”产业做起来 村民荷包鼓起来

来源:人民网    时间:2023-06-02 10:54:23

初夏时节,巴南区姜家镇水源村,20余名村民正忙着在高标准农田里栽秧。

“今年村里要扩大黑米、黑苞谷、黑豆等‘黑五谷’的种植面积,增加收入。”田垄上,水源村党委副书记包有原展望着今年的收入,“去年村集体增收11万元,今年应该只多不少。”

在姜家镇水源村、河面坝村、平原村和蔡家寺村,黑苞谷、黑米、黑豆、紫薯、黑花生被称为“黑五谷”,黑鸡、黑鸭、黑猪、黑鹅、黑山羊被称为“黑五牧”,共同组成“十黑”产业,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能把‘十黑’产业做起来,要感谢蔡家寺村带着我们抱团发展。”包有原说。

发展“黑产业”年入1300多万元

在姜家镇,最早发展“黑产业”的并不是蔡家寺村。

“我们才是全镇最早种植黑苞谷的,可惜没搞好,大家就放弃了。”包有原介绍,水源村有良好的农耕条件,2011年成为全镇黑苞谷试点种植村,“可能是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,种出的黑苞谷干瘪瘪的,卖不出去,试点就失败了。”

然而,姜家镇与黑苞谷的缘分并未就此终结。

“2015年,蔡家寺村被评定为市级贫困村,在选择产业时我们盯上了黑苞谷。”蔡家寺村党委书记徐波介绍,在实地调研、汲取多地种植黑苞谷经验的基础上,再加上专家指导,蔡家寺村初次试种500亩黑苞谷获得成功,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,为村民带来了不错收益。

“从此,蔡家寺村就在发展‘黑产业’的道路上一路‘狂奔’。”徐波告诉记者,近年来,蔡家寺村从种植黑苞谷发展到种植“黑五谷”、养殖“黑五牧”,2022年“十黑”产业给全村带来了1300多万元的收入。

跨村联建助力产业发展

看着蔡家寺村将“黑产业”做得有声有色,水源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羡慕不已。

“我们村水源、耕地条件都比蔡家寺村好,没理由搞不好‘黑产业’。”2022年恰逢水源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,包有原等村干部再次盯上了“黑产业”。

不过,要让经历过黑苞谷种植失败的村民再次发展“黑产业”,并不容易。

“如果这次又搞不好怎么办?”村民魏良全的话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。

不过,看着蔡家寺村村民靠着“黑产业”日子越过越好,水源村许多村民又心动了。

于是,包有原等村干部找到徐波,表示水源村想搭“黑产业”快车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

“我们想扩大产业规模,正愁缺良田,两个村是一拍即合。”对于水源村跨村联建,将水源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作为“黑五谷”种植基地的发展提议,蔡家寺村不仅完全赞成,还同水源村签订了无条件收购协议,并安排农业专家、技术人员到水源村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技术。

“有了蔡家寺村的帮助,‘黑产业’在我们村稳步发展。”包有原介绍,去年全村村民总收入增加近70万元,村集体向村民发放的务工费合计约68万元。

优势互补破解产业发展“小而散”

随后,蔡家寺村又盯上了同样毗邻的河面坝村和平原村,将它们也纳入了跨村联建范畴并实施差异化发展。

“我们产业发展起来了,就应该带动周边村子一起发展。”徐波介绍,巴南区已全面启动实施“党建引领·百村振兴”行动,通过“村村联”“村企联”“村机关联”“村校联”等模式,合力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。

初夏,河面坝村的千亩油菜基地已进入采收期。“油菜采收后,会送去蔡家寺村进行深加工。这些耕地会有新的用途。”河面坝村党委书记钟仕高介绍,作为“黑产业”的种子培育、试验基地,村里许多田地都会在收成一季的基础上,用作试种“黑产业”新品种、培育更加适合姜家镇区域种植的农作物。

在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平原村,则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、中小学劳动社会实践等,发展“黑产业”特色社会实践课程,布局打造研学体验、教育基地。

“我们村正在打造‘庭院经济’,与蔡家寺村一起将黑产业的产品做成花篮等文创产品。”平原村党委书记杨福梅介绍,蔡家寺村还请了花匠、美术学院的教授等到平原村为村民上插花课。

数据显示,2022年,姜家镇4个联建村300名群众实现人均务工增收4000元,智慧鸡舍养殖每户增收6000元。

姜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跨村联建推动了村与村之间的优势互补、抱团发展,有效破解了各村产业发展“小而散”的问题,加快了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。

本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